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2022普立茲克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 讓建築翻轉貧窮與教育

今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b.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於1965年出生於世界上教育程度最低與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在這個缺乏乾淨飲用水、電力與基礎設施的國家中,建築更不會是大家首先想到的話題,但卻產生了一位以關懷人道為起心動念的普立茲克獎得主。

凱雷回憶著:「我在一個沒有幼稚園的社區長大,但社區卻像一個大家庭,整個社區也如同是個遊樂場。雖然當時整天為了食物與飲用水奔波,但大家卻能一起簡單生活、聊天與蓋房子。還記得祖母總是坐在只有微弱燈光的房間裡跟我們說故事,而我們則緊緊靠在一起,房間內迴盪著她的聲音,也叫我們靠近她一些,就像一個令人感到安全的地方,這也是我第一次對建築有了感覺。」

凱雷是村長的長子,也是村里第一個能上學的人,由於甘多(Gando)並沒有學校,於是他七歲就必須離開家人前往滕科多戈(Tenkodogo)就學。滕科多戈的學校是由水泥所砌成,由於缺乏通風和採光,常在極端的悶熱天候下與100多學生擠在教室內上課好幾個小時,這也讓他發願有一天要讓學校的學習環境變得更好。

凱雷表示:「在布基納法索好的建築就像是一間教室,當你坐在裡面,光線照著你想要的方式灑落進來,灑落在黑板上或是桌上。而我們如何能同時帶走太陽的熱能但充份使用日光?需要創造出良好室內氣候條件來提供真正能教學、學習與體會樂趣的空間。」

因此在1985年凱雷再次離鄉背井追尋這樣的夢想,並在2004年時於柏林工業大學取得建築學高級學位,在此責任與夢想下成立了「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基金會」,其實就是「籌建甘多學校」的意思,並在1998年時改名為「凱雷基金會」,籌款並倡導兒童擁有舒適教室的權利。而他的第一個作品就是「甘多小學」(2001,Gando,Burkina Faso),便是由甘多居民自行興建而成。從想法到完成,當地民眾提供了他們的智慧、勞動與資源,在建築師對於當地材料的創新運用與現代技術的指導下,幾乎以全人工的方式完成了這座小學。

甘多小學也在2004年時榮獲了阿迦汗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並被《紐約時報》評為二戰後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築之一,這也鼓舞了他在2005 年於德國成立了自己的「凱雷建築師事務所」,之後更有像是布基納法索、肯亞、莫桑比克和烏干達等地也仿效甘多小學而興建起更多的小學、中學及醫療中心等設施。凱雷的作品在非洲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只是為兒童提供了教育、為病患提供了醫療,也創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與職能訓練,產生了對幫助社區在長期穩定發展下的一股力量。對此凱雷表示:「我覺得我的工作是一項能對社區產生貢獻的責任。其實每個人都可花些時間觀察周邊現有的事物,我們必須為創造出能改善人類生活的品質而努力。其實利用當地傳統的建築材料,只要加上現代化的處理方式及手法,就可讓建築在民眾看到時直呼,哇!這是新的東西嗎?我們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是要想想如何利用在地的材料及環境蓋起屬於當地的建築物。」

除了非洲國家學校的作品外,凱雷的作品也分布於丹麥、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美國等地,包括各種臨時與永久性建築。兩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議會大樓—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Ouagadougou, Burkina Faso)和貝寧國民議會(Porto-Novo, Republic of Benin)均已提交設計方案,後者目前也正在興建當中。

凱雷曾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學院及耶鲁魯大學建築學院的客座教授,並自2017年起擔任慕尼黑工業大學首任建築設計講席教授。同時也是加拿大皇家建築學會(2018)和美國建築師學會(2012)的名譽會士,亦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特許會員(2009)。

凱雷之前曾獲得的獎項還包含了巴黎建築與遺產博物館全球可持續性建築獎(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s 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2009)、BSI瑞士建築獎(BSI 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 2010)、全球豪瑞獎金獎(Global Holcim Awards Gold 2012)、謝林建築獎(Schelling Architecture Award 2014)、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阿諾德布魯納紀念獎(Arnold W Brunner Memorial Prize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Letters 2017),以及湯瑪士杰斐遜基金會建築獎(Thomas Jefferson Foundation Medal in Architecture 2021)。

評審團評語

今年評審團對凱雷的獲獎如此表示:「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建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突破重重困難的過程中,何為建築實踐的正確途徑?是否應甘於保守並承擔屈服於不利環境的風險?抑或適度的保守才是實現成果唯一可行的務實之道?是否應滿懷雄心以激發變革?而這樣的雄心又是否會讓建築脫離實際,而淪為一廂情願的產物?」在過往的幾十年間,凱雷找到了回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表現在對於社會和環境正義責任的關注,亦用作品向世人表示⸺利用當地的材料,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力量。

凱雷的建築與社區息息相關,從建造、材料、過程及獨特的技術等,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與當地的居民產生連結,沒有矯飾的外觀,卻有著發自內在責任與關心而成的作品樣態。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而言,可持續性不僅是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損失,同時也是防止增加不必要的能源,同時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人而言,需解決的問題其實是極端的高溫,而非嚴寒。

凱雷的作品也提示我們,為了保障能為地球上數十億的居民提供足夠的建築和基礎設施,改變非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勢在必行。面對不斷演進的技術革新及建築使用和再利用的議題,他也提出了關於建築持久性與耐用性的意義所在,同時對當代人文主義發視也融入了對歷史和傳統的深厚敬意。在這動盪的局勢與不斷變化的價值觀下,凱雷提醒著我們對於建築實踐的核心所在-社區意識和敘事價值,正如他秉持身為建築師的責任與對家鄉的關懷之心向世人呈現出的作品理念—建築可以成為一座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源泉,並帶來永續的幸福和快樂。

圖片提供/Francis Kéré 撰文/蘇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