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飄浮的魔幻方圓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美國CNN於2021年初公布最令人期待的、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台灣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名列其中,備受國外矚目。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所設計。預計於今年6月完工,2022年1月開始試營運、7月開幕,外型彷彿離地飄浮的星球,熙來攘往的街景搖身一變,成為一齣24小時不落幕的精彩戲劇。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位在台北捷運劍潭站旁,鄰近士林夜市。主體建築以「劇場魔術方塊」為靈感,並採用「3+1」劇場設計為主軸。結合方圓造型,三面外牆如積木般向外組合延伸,他從臺北人豐富多樣生活型態,有限空間中勃發的生命力,獲得設計靈感。

「3+1」劇場設計 靈活運用劇場空間 產生多個正面

「3+1」劇場設計跳脫傳統劇院模式,三個外型迥異的劇場鑲嵌於由波紋玻璃覆蓋的中央立方體,而每個劇場都可獨立使用,也可共享後台空間與技術設施;三座劇院嵌入一個中央方形的量體之中,劇院舞台、後舞台與劇場服務設施皆設置於此。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另一重點則是擁有多個「正面」,讓劇場觀眾從不同角度觀賞產生主觀的舞台正面效果,外觀則像是一顆浮出的球型,漂浮於高密度的城市上方。內殼與外部方形量體的交匯,組成了一個獨特的活動性鏡框,也讓導演自由構想舞台的可能性。

大劇院、多形式中劇場、超級大劇場

1500席的「大劇院」(Grand Theatre)為突出的梯形立方體,適合經典戲劇、大型商演與國際節目所用。500至800席的「多形式中劇場」(Multiform Theatre)——為另一側突出的立方體,將成國內空間最大、座位數最多的實驗劇場。座位為可拆式而無固定,彈性搭配各種新穎舞台。內裡選用Phantom色號648的深藍色,因此也稱「藍盒子」。當觀眾席燈滅後,因該色反光差,可使空間較傳統黑盒子更為黑暗。「超級大劇場」(Super Theatre)則是將「多形式中劇場」與「大劇場」連通而成,為國內首座巨型戲院,得容納大型巨作,支援旗艦品牌的經營,也得在其中打造沉浸式演出。可合併又可獨立的設計,是世界唯三。從舞台到末排座位共長80公尺,亦為國家戲劇院的兩倍。

全球首創鏡框式中劇院

全球獨創的圓球型設計800席的「鏡框式中劇院」(Proscenium Playhouse)又稱「球劇場」,觀眾席各角落的每個位置與舞台間皆為等距,視野清晰,可作為共榮多元、定目劇等製作的空間。另設有三層包廂,可容納群體一同觀賞,互動性強且親密感高,北藝中心甚至正在研議開放部分飲食的可能,期待可藉此召喚過往看戲的集體社交經驗。

揭開幕後神秘面紗 環狀步道讓民眾走入後台

建築師特別設計一條貫穿劇場後台的環狀「公共參觀小路」(Public route),讓人人都可一窺舞台設備、後台運作和排演場景,突破框架,重新界定觀看的認知。

庫哈斯將有限空間和多功能需求整合得淋漓盡致,呼應台北城的活力與包容,建築的狂譫顛覆,成為城市鮮明的印記。藝術家的勇敢想像,走進每個人的日常,展現台北人如何大膽創新,不斷顛覆自己,以及擁抱未知的企圖心。

資料提供/OMA 攝影師/Chris Stowers、Kevin Mak 整理撰文/Me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