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就草嶺古道啊,我去那邊看過芒花。」如果問台灣人草嶺在哪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唯一一個回答「雲林草嶺」的必定是在地人,但說起新草嶺潭,或許能喚起更多人潛藏的記憶。
1999 年921 大地震震壞了中部的山川,震出新草嶺潭,也將草嶺石壁社區封存,昔日遊覽車往來的盛景因道路中斷瞬間消失。直到今年,震壞的道路終於修復,縣府著手規劃第一屆「草嶺療癒祭」為此地復甦發射第一槍,結合大量竹構建築,將草嶺山頭轉化成完整的山林療癒基地。
921 地震20 年後轉型 寂靜山頭「石壁竹創森園區」
高鐵雲林站下車後,在草嶺石壁社區經營民宿的老闆開著小巴來接我們。小巴逐漸駛離城鎮,他熟門熟路地用驚人的速度鑽進山中,時而開上狹窄單向道,時而繞進社區走在地人專屬小路,一般遊客要開2小時的路程,老闆1 個多小時就抵達。草嶺石壁位於雲林古坑東方,鄰近南投縣及嘉義縣山區,「我們現在在南投,等下又會回到雲林。」民宿老闆開車時經常介紹所處位置,透露草嶺的曖昧地理分界。
說到草嶺,現在大多人可能會想到三縣交界的「雲嶺之丘」,再早一點會聯想到地質風景區。921 大地震前這裡曾是遊覽車駱繹不絕的地方,大地震後雖然還可對外通聯,石壁卻已經無法返回當年榮景。不過,這也讓雲林縣府和在地人將眼光轉移到這裡數百公頃的孟宗竹林,石壁遊憩地中有一半的面積是竹林,加以僻處山間,環境幽靜、空氣清新,種種條件相當適合舉辦森林療癒行程,天時地利人和下,「石壁竹創森園區」概念於焉成形。
承接石璧竹創生計畫的設計建築師甘銘源、李綠枝希望運用在地最大量、特別的建材-竹子,為荒蕪竹林注入生命力。他們計畫在草嶺山頭各處打造竹構建設,串連既有、新設步道,並將分區劃設為大眾體驗區、寂靜區及竹林生活教室。步道遊程預計2~3 小時,皆設計成可雙向行走的寬度,療癒寂靜區則針對深度體驗竹林之客群所設計,與大眾區間隔一段距離,屏蔽吵雜及喧囂。區內另計靜心、療癒課程相關竹設施,翻轉吃喝走逛的旅行模式,提供想要進入森林追求心靈平靜的遊客一處秘密基地。
五元兩角:不為觀光譁眾取寵,在地人自建意外成名
竹子柵欄沿著馬路連綿不斷,一旁則是綠意盎然的茂密竹林,不時隨風搖擺響起輕柔的竹濤聲。一座、兩座、三座涼亭接連出現,盡頭是通往木馬古道入口的廣場,優美的竹林隧道和涼亭吸引不少人特地來此取景。五元兩角之名來自於涼亭形狀,涼亭分別為3 角亭、4 角亭……一直到9 角亭,外加一個圓形涼亭,取其總數共5 元2 角。涼亭最初只是當地人自發性建造,用來遮風避雨的地方,沿路的竹籬則是地方性競賽的成果,沒想到後來逐漸做出名氣,也有了更多預算修葺,搖身變為石壁最知名的景點。
木馬古道:高出都市公園40 倍的負離子含量金庫
木馬古道是石壁早年運送木材的木馬棧道,全長2.3 公里,位於516 公頃林區內,保有完整原始林木,為孟宗竹林、杉木林混合林,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看到藍腹鷳出沒呢!
這裡也是森林療癒的重要基地,根據臺大實驗林管理處的調查,木馬古道空氣懸浮微粒指數非常低,下午時段的負離子數達到 18,440 個/ 立方公分,是一般都市公園的 40 多倍!不必深入步道,從入口進入走不過100 公尺,就能深刻感受到有別於平地的清新空氣,降低聲量、將自己想成森林裡的小動物,抬頭望向高聳竹梢,身心得以全然放鬆。
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
今年10/14 到10/16 石壁首次舉辦為期三日的「2022 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特別邀請芳療、瑜珈、頌缽、手碟等專業老師,結合林務局森林療癒師推動各種工作坊與闖關活動。像是躺在竹構平台上,聆聽頌缽老師緩緩地敲出直透入心的沈厚音響,學習在自然中入眠;專業調香師一步一步帶你認識香氣,調配獨一無二比例的香水,天然場域瑜珈、走入森林的寂靜導覽,以及邀集在地農人組成農產品市集!
較少人知道石壁從日治時期就產茶,沿路經常可見製茶廠和陡峭山坡上的茶園,只是大多銷給外面的茶商,本地沒有知名茶行,有機會來石壁也別錯過這裡的好茶!配上當地居民用竹子做成的各種延伸產品品用,像是竹杯、竹筒飯,囊括石壁和草嶺山頭的鄉土風味。
石壁竹創森園區第一期預計2023 年3~4 月完工開放,屆時搭配公共建設景點,會有更多元的遊憩方式,也會有更多餐飲、住宿和交通接駁配套,不妨走入山中,拋下一般走馬看花旅遊模式,來趟最療癒身心的森呼吸。
部分圖片提供|綠媒體 攝影、撰文|謝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