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秘魯人間仙境

秘魯是全世界最富觀光資源的國家之一,國土有台灣35倍大,是考古學家心目中認為的黃金國度,也是世界公認的旅遊天堂!如果您計畫利用閒暇時間認識南美其中一國,秘魯絕對是您最佳的選擇:其生態美景、美食美酒、人文歷史、以及享譽全球的千年古蹟,都是南美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黃金帝國

西元前11,000年開始有人類的足跡的秘魯,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國土,祕魯為「長條」狀,安地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把秘魯分為三個地理區:山脈以西的沿岸區是狹長的平原,高原區即安地斯山區;第三個區域是佔全國土地面積60%的亞馬遜林區。所以秘魯的天氣分成三種,沿岸區(氣候溫和、濕度高、降雨少)、高原區(氣候多雨,高度越高氣溫越低)和雨林區(溫暖多雨)。秘魯最適合旅遊的季節是5-10月,晴朗而不易有雨,特殊的地形加上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秘魯與眾不同的特殊景點。

在西方殖民者來到美洲之前,這裡曾是雄霸南美大陸近五個世紀,印加帝國的中心。在帝國正式瓦解後,秘魯又成為南美西班牙殖民中心;處於南美原住民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中心點,秘魯保存著大量在兩種截然不同風格下產生的歷史遺產,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利馬是秘魯的首都,1535年由西班牙建立並命名為王者之都,它曾是西班牙浩瀚南美殖民地的首都,也是幾百年前南美最大的都市,如今也是秘魯商業、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更是秘魯美食料理之都,舊城區在1988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利馬,是一座靠近大海和沙漠的奇幻城市。相比庫斯科古城,利馬古城的西班牙殖民風格則更加濃郁,它曾是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殖民統治的中心。穿梭於略顯嘈雜的利馬古城中,道路兩旁的殖民式建築、武器廣場上的噴泉、教堂裡的鐘聲……仿佛都在向你敘述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是祕魯印加帝國的遺跡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被媒體封為祕魯的「空中城市」,同時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還有人居住。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渡假別墅)。

馬丘比丘在印加語,意思為「古老的山頭」,位於海拔2400公尺,建於15世紀,群山峻嶺圍繞,懸崖絕壁之頂端,很難想像古印加人在此建城,古城分為數個區域,有廟宇、住宅區、墓園、宮殿、梯園等精巧的石造建築等等,充分展現當年印加帝國的輝煌古文明。其建築全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例如打磨的很光滑及非常規則的牆,以及完美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非常細小,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花費多少時間及人力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將有些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至今仍是個謎。

在漂浮的島上睡一晚: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Titicaca Lake )為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海拔3,812公尺上的高山湖泊,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可航行」湖泊。湖中有51個島嶼,最大的島嶼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因此,的的喀喀湖也是印地安人的「聖湖」。坐船去的的喀喀湖的深處,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Uros”漂浮島,它們是用蘆葦草鋪成的人工島嶼,大大小小總共80多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的喀喀湖上充滿以蘆葦草建成的浮島,湖上的居民是烏羅族(Uros),他們靠著在浮島上種植蔬菜,捕食湖內的魚,長年的在浮島上與世隔絕。相傳1,000多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烏魯族為了躲避印加人的侵略,逃到湖中建造漂浮島與外界隔離,他們依水而生的習俗一直保留到了現在。而現在隨著交通越來越方便,觀光客越來越多,他們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觀光產業-「來蘆葦島上住一晚」,體驗傳統的烏羅族傳統生活特色。

神秘的納斯卡線

納斯卡線(Nazca Lines)位於高原沙漠中,在西元400年到650年間由納斯卡文明所創造800多幅畫,因為太大,直到1939年在搭乘飛機經過其上空才被發現,而這些圖形和納斯卡線倒底是做什麼用的?這問題恐怕連考古學家都無法給出正確答案,留給大家無限的想像空間。帕拉卡斯(Paracas)則位於太平洋岸的港灣,是遊客度假村的所在地,這保護區內最引人入勝的就是乘坐遊艇前往太平洋11公里的鳥島,觀察島上棲息的動物和鳥類,如紅鶴、海豹和海獅,偶爾也會看到海豚和企鵝,成千上萬隻的海鳥聚集是一大特色,島嶼高處堪稱海鳥的天堂。

夢幻「彩虹山」

秘魯境內的安地斯山脈海拔5,200公尺處,一座布滿綠松石、薰衣草和黃金色條紋的山頭映入遊客眼簾,當地人稱為「彩虹山」(Rainbow Mountain)的美麗新秘境。跟馬丘比丘一樣位於庫斯科的「彩虹山」近幾年來成為觀光客的新寵,除了能親眼見證這大自然的奧妙,更是因為彩虹山的海拔高5,200公尺,相比西藏拉薩的3,600公尺,彩虹山要面對的挑戰更大,但依舊不減大家對於美景的追求。

彩虹山為一塊歷經百萬年擠壓、沉澱的沉積岩,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由於板塊擠壓,由沉積在內陸的紅色岩石經地質變化與水的侵蝕切割所造成的地質現象,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沉積岩露出地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千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過程中,被水切割侵蝕,形成了各色山塊群,讓人彷彿來到了一處童話秘境。在2013年才被外界發現,現在每天約有1000名遊客造訪此處,每天造訪彩虹山的遊客替偏遠地區帶來觀光經濟,該地區多為羊駝牧民,過去多透過販賣羊毛,或是至亞馬遜地區開採黃金維生,現在他們向每位遊客收取不到台幣100元的過路費,每年約可賺進40萬美元(約台幣1189萬元)的觀光收益。

「世界之肺」亞馬遜雨林

因為亞馬遜河是世界第一長河,總長超越6,800公里,共計有15,000條以上的支流分佈在南美,佔了南美洲總面積的40%!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橫跨南美洲8個國家,亞馬遜雨林占地7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以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那裡有著無數的奇花異草、珍禽猛獸、土著部落,還有亞馬遜雨林的標籤食人魚。

探秘亞馬遜,從秘魯出發是最好的選擇之一,而祕魯(Peru)則是有兩個城市可以拜訪熱帶雨林,伊基托斯(Iquitos)、馬爾多納多港(Puerto Maldonado)。馬爾多納多港位於秘魯東南部,亞馬遜河左岸,離出海口有3,000多公里遠,是遊客進入叢林冒險、住宿的大門。亞馬遜雨林為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多雨潮濕的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反而能保有許多自然原始的風貌。

古印加帝國搖籃-庫斯科城

這座秘魯東南方的城市,座落在Huatanay谷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過去印加帝國的首都,其神殿與宮殿中都以黃金裝飾,因黃金象徵太陽的光輝,也是印加文明的商業、農業與宗教中心,現今在庫斯科,印加宮殿的花崗岩牆壁仍然存在,紀念碑和太陽寺廟也都還保留著。1983年,庫斯科古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庫斯科是一個高海拔城市,海拔有3,400公尺,也因為高海拔的緣故,被視為地球上紫外線照射最強的地方之一。雖然印加人建立的這座城市通常被認為始建於11世紀,但是一些學者最近認為印加人在1200年才占領該處。16世紀,西班牙的侵略令印加帝國滅亡,掠奪所有的金銀珠寶,破壞街貌,並改建為西班牙風貌;黃金帝國雖然失去原有的風采,但其實有許多神殿和宮殿是印加時期用石頭所建造,別具歷史價值。當中有名的「太陽神殿」便是由石頭精巧地往上疊蓋,石頭之間無任何縫隙,是令人驚嘆的建築藝術,是你到秘魯旅遊必到的景點。

印加太陽節

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歷史上,印加人建立了最嚴密的帝國結構。神祇是印加文明的重要基礎,印加人信奉的主要神明有創造之神Viracocha、雷神Chuqui IIla,以及太陽神Apu Inti──「印加」意即太陽的子孫,而歷來的國王又被稱為「太陽之子」,太陽在印加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覽無遺,盛大的祭典成為實踐信仰、向神祇致意的最重要活動──來到近代,這已經成為秘魯人的全民盛事,重要程度猶如過年。

秘魯美食

旅行離不開美食。秘魯當地的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由於秘魯的草泥馬數量非常多,羊駝肉就成了秘魯最有特色的美食,在秘魯的很多餐館都可以找到草泥馬大餐。而秘魯料理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大致分為三種菜系:沿海地區以辛辣為主,主要食材是新鮮海產、雞肉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方式。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安地斯山區菜色以甜味為主,主要食材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而在亞馬遜叢林地區,當地人則以淡水魚,熱帶動、植物為主要食材。秘魯菜的歷史應該追溯到印加帝國時期,而隨著500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的出現,以及後來非洲、中國、義大利、日本和阿拉伯移民的遷入,秘魯烹飪吸收吸取了世界各國不同生活飲食習慣的影響,形成如今豐盛可口,品味繁多的特色美食,最後融匯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秘魯美食。

圖片提供 /秘魯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提供、NOWnews旅食樂   資料整理 /嚴翔寧